(网经社讯)5月12日,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通识教育指南》),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迈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。该指南以“素养培育为核心”,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阶梯式发展。小学阶段聚焦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,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应用能力,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,形成覆盖全学段的“认知-应用-创新”培养链条。
规范生成式AI教学应用 筑牢安全底线
据网经社教育台(EDU.100EC.CN)获悉,同步发布的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年版)》(以下简称《使用指南》)聚焦生成式AI在教育场景中的规范应用,明确“应用为王、治理为基”的核心原则。指南按学段划分应用场景:小学阶段鼓励AI辅助创意写作与基础编程,初中阶段支持个性化学习方案生成,高中阶段探索AI在科研项目中的辅助功能。同时,对技术应用提出“三不原则”——不得替代教师核心教学职责、不得侵犯学生隐私权、不得传播违规内容,并建立技术准入审核机制,确保数据安全与伦理合规。
为确保技术赋能教育价值,指南构建“政-校-企-家-社”多方协同治理框架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技术标准与监管政策,学校建立AI使用规范与培训体系,企业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工具,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监督。通过“创新与治理双轮驱动”,既释放生成式AI在个性化教学、教育管理智能化中的潜力,又防范技术滥用风险。
推动教育生态变革 培育时代创新人才
两项指南的落地实施,将加速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。一方面,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打破当前人工智能教育“碎片化、精英化”现状,推动技术素养培养向全域覆盖、普惠发展转型;另一方面,生成式AI的规范应用将助力教学模式创新,通过智能化工具实现“因材施教”,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。